资讯ACTIVITIES

艺术浅谈ACTIVITIES

水墨记录的异域风情

小时候,我的家就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旁的一个大院里,老店铺、胡同口,护城河、皇城根都是我嬉戏玩耍的地方。后来在父母影响下,读书学画,寻师访友,成年后游历采风,办展交流,在传统的中国画领域探求了二三十年,直至迎来了我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节点——1991年。这一年,我离开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古都北京,只身来到了陌生的美国。

去美国前,我已经参加过在美国、加拿大、德国、英国、丹麦、澳大利亚、日本等地举办的中国画展,还在新加坡、香港、台湾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。那时身边有吴冠中、张仃、崔子范等老师,还有很多志趣相同的朋友,尤其是参与了1984年“重走长征路”大型活动,创作了巨幅长卷《万水千山图》,加之倡导、组织了“五岳三山中国画展”和“运河之子画展”等活动,在中国画坛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在这种情况下我毅然选择出国,很多老师、朋友表示不解。他们觉得一个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,扎根自成体系、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,完全可以成就自己,不必非要远走他乡。当时国内关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资讯还不是很丰富,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可以了解、学习一些,但内心深处的不满足越来越强烈。我是一个不喜欢浅尝辄止的人,了解什么,就要全面;研究什么,就要深入。我很想创作一种既有中国传统、又有当代意味的国画作品,认定了强化形式与色彩,是增强国画当代意味的可行途径。西方现当代艺术,对当时的我,很震撼,觉得那是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,同样博大精深、名家辈出,我渴望了解、研究、借鉴西方艺术,尤其是西方绘画的形式感所带来的视觉冲击,我认为正是中国画所欠缺的东西。基于这样的考虑,我觉得来去匆匆、走马观花地学习是不行的,必须身临其境、全方位感受,要想做到这一点,出国,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
初到美国,海量的艺术资讯让我有一种眩晕感,光怪陆离、五花八门的艺术思潮与现象,险些让我迷失其中而不能自拔。我非常赞叹美国社会的宽厚与包容,他的艺术界就像一个硕大的码头,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、各种艺术流派的作品聚在这里,争奇斗艳,相互融合,让你眼界大开,流连忘返。我庆幸自己有一份多年浸淫传统文化而产生的平和与定力,能在各种新鲜刺激的感觉汹涌而来时,很快沉潜下来,从艺术的高度仔细审视与考量。

我所关注的重点有两个,一是形式感,二是色彩表达。我相信人类是有相当程度地审美通感的,我把这一点作为感受和吸收西方艺术精华的前提,但我也时时警惕生拉硬扯、拼凑成章,因为中国艺术讲究的是吞吐蕴藉、中和圆融,注重的是悟性与自然流露,最反对简单肤浅地一味拿来。西方杰出的艺术家,性格里、作品中都融合着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心理,我很想了解他们艺术思想产生、发展的过程,寻找他们艺术灵感的来源,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,进而放开脚步,领略一下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。中国有句老话,一艺之成,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。借助当今便捷的交通网络,我开始了各国的游历和采风活动,这本集子里的作品,就是我游历过程中随手画下的一些小稿,也是我当时内心感受的点滴记录。

这些写生小品繁简不一、内容庞杂,形式的、色彩的、新奇的,包括其他让我心动的点滴,全都收入笔下,有在美国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画的,也有在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芬兰画的,还有在日本、泰国、新加坡、越南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中国台湾等地画的,不同的国度和区域,带给我完全不同的内心感受,美国的恢弘大气、英国的贵族气质、法国的浪漫情怀、日本的细腻严谨、尼泊尔的自然风韵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,我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,不大的尺幅上,把这些一一融合在传统笔墨的结构中,并希望以此为契机,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今后的创作。老友石齐说我的创作形式多样、内涵丰富,大概与此有关。我把这些写生看做撒下的种子,期待有一天,能结出一个中西合璧的硕大果实。我相信细心的读者在这些写生小品里,多少能体会到我当时的心境,感觉到我对形式、色彩的关注与探寻。

游历了世界上许多国家,究竟画了多少写生,连我自己都数不过来了,这一过程充实了我的创作,拓宽了我的艺术道路,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。收拾一下多年积攒的写生小稿,感觉她们就像一个个记忆的坐标,把我的思绪又带回了逝去已久的岁月,很多记忆模糊的故事又重新变得清晰,让我相信,往事并不如烟,就在心灵的某个角落,为此我心中常常涌起一丝感动,这也是我爱惜这些写生、同意结集出版的一个理由。

从传统讲,国画家应是一个惯于观察和审视的群体,面对客观物象,主张的是目识心记、胸储万象,进而达到凝想形物、妙造自然的目的。对我来说,喜欢观察与凝想,更喜欢“神遇而迹化”的描写过程。画家不同,习惯各异,创作的灵感往往瞬间即逝,再想寻觅却了无痕迹,所以快速、准确地抓住感觉,表达她,记录她,也是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。当然不论以何种方式关照自然物象,都要求画家阅历丰富、感觉敏锐,有一颗清空、灵动的心,要做到这一点,对我来说,“饱游沃看”是最好的选择,她最能滋养我的心灵,让我在空间的不停转换中,保持感觉的鲜活,所以我还要不停地走出去,因为“含道应物”的路,还很长远。

赵准旺个人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