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式美,意境情
据说阿尔卑斯山谷的一条汽车公路上有一个标语牌,上面写着“慢慢走,欣赏啊!”,我一直把这句话当做我的人生态度。这么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,匆忙混乱中也时时用这句话提醒自己。有时我想,面对奇妙变幻的大自然,我们要欣赏的,到底是什么呢?想来想去,还是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?贝尔提出的那个“有意味的形式”最为恰当。我想,透过自然界纷纭复杂的表象,观察其内在、独特的种种关系,通过对形式、色彩和空间的把握,归纳、提炼出 “有意味形式”,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,从而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,我觉得这就是自己行走各地的最终目的吧。
很多人一谈艺术形式就想到西方绘画,这里多少有点问题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,儒家“礼”的思想中对秩序、规则的强调,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艺术形式的内在规律和意味,如果我们用传统文化“通”的眼光打量艺术,举一反三、由此及彼,这样的联想几乎无处不在。生活中有很多形式美,有些画家发现不了,不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,而是他们观察事物时就没有“形式美”这个概念。在常见的一座山、一棵树上,你发现了形式的东西,加以强调,传达了美感,你就成功了。任何形式美的东西都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表面、让人一目了然的,她藏在纷乱的表象之后,画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她,表现她。
其实在作品中强调形式要素,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作中就已经开始了。那时的创作,追求形式意味的作品很多,比如画运河、梯田、草垛、船等等,形式的意味都很重。我对形式感有种天生的敏感和喜爱,创作时总觉得作品中应该包含这些东西,只是那时对形式的认识和把握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,使用的形式语言还不够独特,反映在作品中,就是情感的传达略显生硬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特别是到美国之后,从“花的系列”进入形式美的多种尝试,在“花的系列”创作过程中,主要探求如何从花的自然形态向平面构成、色彩构成过渡,通过一段时间对线条、型体、明暗、质感、对比、节奏等等形式法则的理解和运用,有了很多心得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。这一时期画了很多海外采风的作品,这些作品强调色彩元素,在画面的整体营构、视觉冲击方面有所突破。在美国的那段时间,我连续举办了多次画展,大量地创作使我对题材与形式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关注,由此摸索出了一条墨彩交融、中西合璧的创作之路。
我觉得,一个画家要想有所成就,对形式的敏感是很重要的。形式的积累与感悟程度,往往决定一个画家艺术成就的大小。形式蕴含着韵律、秩序、节奏和理性,支撑她的,是大自然最本质的客观实在,因此来自现实生活的任何形式符号,都不是生硬、干枯、凭空而来的,是审美意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。我追求的形式语言,对情感地传达要清晰、准确、独特,为此我非常重视归纳和提纯。这些年到处游览写生,把写生中得来的形式语言、艺术符号融合到作品中,使自己的作品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风貌,为此我感到很欣慰。比如我画梯田系列,就包含了我对梯田形式要素的认知与情绪,我把梯田的曲线美、节奏变化,用各种方法加以强调,不论是全景式的还是特写式的,一律突出律动,强化黑白灰、点线面,在用色上,强调四季的色彩特征;就是画同一季节的梯田,云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的梯田色彩也是不一样的,总结出它们的形式特点与色彩特征,创作有的放矢,这样既有形式美感,还有地域特色,形式与现实紧密结合,创作出的作品就有感人的力量。
生动、简化是我追求形式语言的重要方向。比如最近我去武夷山写生,有些大山整体观察,就像一块巨石从天而降,那种体量感非常震撼,山顶上一片植被,就像一个人的头部戴着帽子;那里的水,蜿蜒曲折,清澈见底,尤其是水的颜色,碧绿里透着天青色,非常美。我觉得武夷山是山水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地方,简单说,就是生动。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武夷山的这些区域特点,我常常爬到很高的地方,鸟瞰其山水特征,反复地观察、提炼形式要素,仅小稿就画了三十多幅。还有太行山,山势高大,巨大的岩壁就像用刀劈开的一样,直上直下,威猛雄浑,由近及远,势不可挡,它的形式语言,我就在大、整、厚、简等方面用力。有了这样的观察与归纳,创作出的作品肯定会与别人拉开距离。
我的创作有两个路径,一路是在偏重写实的过程中,注重形式美的表达,一路是在强调形式构成的创作中,追求抽象美的营造。对绘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,追求写实的绘画,相对容易;追求形式意味,就有些难了,这更需要画家的感觉与创造力。《易传》里有句话,叫“立象以尽意”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理念,这里的“象”,对艺术家来说,不单是万事万物的现象、表象、发展变化的外部形式,更是经过提炼的、典型化了的艺术之象,只有“立”这样的“象”,才能达到 “尽意”的目的。我们看吴冠中先生作品中黑白灰、点线面的处理,真是既有形式美感,又能传情达意,他作品中的曲线变化、黑白对比,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的,完全是归纳、提炼的结果,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,是能够非常准确地传达给我们的,仅这一点,就很了不起。至于我那些追求抽象意味的作品,更是要求自己用全面、简约的方式观察对象,在弱化具象性的前提下,将某些典型形态归纳为结构、韵律、均衡等形式要素,强调绘画的本体意义,扩展作品内在精神,使作品的面貌奇异、独特,充满生命力。这些作品创作路径更长,更耗费心智,也更不容易成功。
其实我在创作中,并没有把这两条路径截然分开,而是找几个结合点,逐步递进。简单说,就是在现实景物的描绘中发现形式美,对形式美某一方面成功地提炼、变化与强调,加之画家的创作情绪,即可走向抽象美的追求。这种创作路径有一个前提,就是面对自然景物,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,去理解,成长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感觉。艺术家要讲究自我,不能总戴着别人的眼镜看世界。比如我对灰颜色情有独钟,我的作品中就大量使用各种色调的灰色。我觉得灰颜色用得好,就显得宁静、高贵、多变,在大片的灰色中有一点重墨或重色稍加提醒,画面就特别精神。这是我的认识,所以我就这样探索下去。画家要勇于否定自己,但自信往往更重要。看《毕加索传》会感到,毕加索是个强大的自我主义者,他要画属于自己的画,传达自己的感觉,不受别的干扰,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能伟大,才能永存。至于工具材料的使用,我一向是不分中西、不择手段的。我惯用的材料,是水墨结合丙烯,追求明快清新、面貌多样的效果。总之,我心目中的好作品,新颖、独特的艺术形式应该是第一位的,这一点做不到,其它的都可免谈。
这次的台湾画展共有六个主题:山的印象、云的印象、雪山印象、花的系列、人体系列、抽象系列。从艺术语言角度,也可分为形式、意象与抽象三类。这六个主题,基本上反映了我多年形式探索的方方面面,通过这样一个展览,大体上可以起到回顾和总结的作用。其实不论哪个系列,我最想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,那就是通过这些创作,表达我对自然、对人类的一份热爱。我觉得,人生的风景才是最可观赏的风景,我把自己艺术人生的一面,包括对世界、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,通过作品展现给大家,观赏者通过形象思维能够得到美的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