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北京情结
我是个老北京,出生在京城的琉璃厂,中国著名的文化一条街,父母和齐白石等大师都有较密来往,小时候受到家承的耳濡目染,喜欢上了画画。由于家离前门很近,小时候常到正阳门老火车站、护城河沿儿一带玩耍。城楼、石桥、牌楼、茶馆、老字号店铺及有轨电车等都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,生在北京,长在北京,在我的眼里,每天变化着的北京充满着无穷的魅力,总忍不住将最美的东西留在画纸上,留在心里。我一直在画北京,将目光投向了北京的老街、柏树、四合院、寺庙等旧景,立志用自己的画笔,将北京有观赏性、人文性、历史性的风景画出来,为后人留存下去。
我最情有独钟的是国子监街,那里有孔庙等诸多古代建筑和千年柏树。我曾无数次地到那一带去写生,那苍茫的老树根,那干裂的树纹肌理,曾一次次地触动我的心扉,《皇城古柏》这幅画我用散笔法来表现柏树的纹理效果,由上至下,气韵贯通,这种方法在画柏树里并不多见,用打点的方法来点树叶,层层打点积厚,但又注意疏密的关系对比,形成密不透风,疏可走马的效果,而皇城的城墙我则采取皱纸法来做出墙面的沧桑肌理效果,以此来传达出皇城这一历经风雨的历史厚重感,我的创作理念是:一切技法和效果为主题服务,让画面丰富起来,让画面融入人文内涵。
近年来,北京城的改造,使人产生了耳目一新的变化。除知名的古建园林、四合院得以修复保存外,还有大量的旧民居、老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消逝,而慢慢取而代之的是喧嚣的街头、时髦的人群、橱窗里奢华的物品,高层建筑,纵横交错的立交桥,这些景观是构成城市繁华的重要元素,由于在海外呆了多年,看着日新月异的北京,有一种冲动在我心里萌发,就是要用国画的媒材去表现北京的新貌,就如石涛说的:笔墨当随时代。于是我开着车跑遍了北京城,去寻找最佳的表现北京新貌的景观,西直门立交桥,夜景的长安街,都是我热衷描绘的景点,传统的水墨画的弱点是不容易塑造具象的东西,于是我在宣纸和毛笔作为主要媒材的同时加入了丙稀色和排刷,希望能拓宽水墨的表现领域,在保持着线条和水墨韵味的基础上增加了色彩的力度,闪烁的霓虹,华灯初上,行人如织,车水马龙,北京正一步步的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,把北京每前进一步的印记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,也是人生一大快事,怀着对北京的神圣感情,用纸和画笔,从一个画家的独特视角出发,将北京的景观、尤其是不太被人注意的人文景观留下来,是我一生的夙愿。
从1981年,由叶浅予发起,我组织策划的“北京人画北京”画展引起很大的轰动和影响,当时参加的有李小可,李宝林,杨延文等画家,至1989又举办了第二届,这一届由中国美协主办,吴冠中先生带队,赴澳门展出,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2001年的时候,在吴冠中老先生的大力支持下,我又组织策划了一届“名家画北京画展”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,也取得了很大的影响,为北京成功申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。
每一幅画,画里的每一个门楼、每一棵柏树、每一段残桓,都有对北京的眷恋。这是因为自己身上有化不开的、浓浓的北京情结,注定要把画北京作为一生必须做的事。我希望能将北京的一处处美丽景观留在画中,那是自己心中永远珍藏的一份对北京的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