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ACTIVITIES

艺术浅谈ACTIVITIES

画边小注

<p>近几年,我接连搞了几次画展。在这些画展里,既有以一地为主的专题展,如前年在台湾举办的“宝岛神路千里行纪”美术作品展,又有依据题材类别举办的专题展,如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的两次“北京美、田园秀彩墨作品展”,还有展示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“汕头、深圳、广州、泰国四地巡回展”,看了这些画展的朋友,对我这么多年来的艺术追求、风格变化,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。从我自身来讲,年龄大了,对五花八门的热闹事,逐渐失去了兴趣,甚至对画展的热情,也在逐年下降,平时更愿意沉潜下来,思考一些艺术问题,搞一些自己想搞的创作。 </p><p>但我决定还是要办今天这个画展,虽然这个画展无论从展出规模还是整体质量来说,都无法与以往的画展相比,但有一点是我努力在这个画展上体现的,那就是,用最少的作品,体现我多年艺术创作的轨迹。基于这种考虑,这次画展的作品选择上,既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绘画探索初期的画作,也有八十年代的“运河”、“太行”、“田园”等系列的作品,那是我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之一,从那时确立的风格、题材,很多至今依旧延续。这次画展还有近四十幅今年的新作,这些作品的题材和创作方法在以往的画展中多次出现,可细心的、熟悉我作品的观众,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与以往作品的不同,那就是我单纯化、符号化、个性化的艺术追求,这是我绘画风格变化的开始,这也是我此次办展的一个“立此存照”的想法。 </p><p>多年的艺术创作使我感到,风格的变化,不单是缘于表现地域风貌的变化与技法本身的变化,而是缘于内心深处的感动,也就是说,境由心造,没有感情投入的作品注定打动不了人,这就是闭门造车的作品无论技法如何过硬都不会感人的原因。黄宾虹先生说,学画者,师今人不若师古人,师古人不若师造化。而造化是什么,我觉得既是自然界变化多端的风貌,也是其发展演化的万千气象,更是画家本人对自然观察、感悟后而形成的内心世界,画家说到底,就是用手中的画笔,对这个内心世界做完美的表达。正如古人论诗所说的那样,从“随物宛转”到“与心徘徊”,借助现实世界的一景一物,经过心物交融的艺术创作,展现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,这也是意境生发的必由之路。所以说,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变化史,就是他心灵世界的变化史。从描摹眼中世界,到追索内心感受;从感动自己,到征服观众,这之间的道路,艰难而漫长,但景色绚丽多姿,充满华美、迷人的气息,令人探索其中,欲罢不能。 </p><p>几十年的艺术探索,使我对道、技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,对心灵的关注、对情感与直觉的表达,将会更多地展现在我的作品中,但我明白最后唯有由技入道,物我两忘,才能真正获得艺术上的大自在、大圆融。我在以前写过的一篇小文中说,画家的作品,就是他艺术生命的坐标。其实画展也是如此,一个画展无论规模大小,将来回望她时,都可以让我们的思绪徘徊其间,作为探求那一时期艺术创作的心灵支点。多年以后,如果人们还记得今天这个规模不大的展览,就会发现自此以后,我的作品会更加圆活松动、平淡简约。宋代诗人梅尧臣说,作诗无古今,惟造平淡难。诗如此,画亦如此,平淡的境界,是至美的境界,就像春风细雨、润物无声,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。我要朝那里走过去,而今天的画展,就是起点。 </p>

赵准旺个人网站